简介
古文通识篇,主要介绍在古籍中通常会遇到的一些名词及其含义的简要介绍。
书写此篇是为方便对古文常见的概念进行归类,有疑问时方便查阅。
注意:本文涉及文章,大多是简、繁混用。因为有些字,用简体,简确实简了,方便了书写、普及,但是缺少了造字之初的原始含义,更何况现在都是电子信息,全靠键盘输入,无所谓“简”。
本篇简要:
- 通識:天干、地支、五行。
- 天地:天、地、方位。
- 山川:江、河、湖、海、流、山、川。
- 中醫: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五色、五味、五運、六氣。
- 星圖:日、月、星辰、宿、北斗七星。
- 曆法:刻、辰、日、氣、候、節、時、歲、紀。
- 易經: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伏羲先天、文王後天)、六十四卦、河圖、洛書、九宮。
======
说明
先贤文章,皆为繁体、竖版,采取从右至左,从上至下行文结构。
典籍流传受限于人工抄、印技术及社会氛围等,难免会出现讹误脱衍情况,读者需审慎辨别。
为了避免识字错误或断句不达意等问题,此行文采取繁体字,但阅读结构依旧采取今人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结构,并增加标点符号。
涉及的原典籍图文字依旧保留先贤习惯,请诸君注意。
此涉及知识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勿做它图,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通識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五行:木、火、土、金、水。
-
五音:角、徵、宮、商、羽。
觀天之道
-
天圓地方、天覆地載
古人有“天圓地方”之說,即天圓圓的如鍋蓋,地方方的像棋盤。“天覆地載”就是指天這個大鍋蓋扣住地,地托住天。因為天時圓的,地是方的,所以天地相交之外空白的地方即稱爲“四海”。這種“天圓地方”的觀念在沒有現代輔助儀器觀測的情況下,能有這種認識實屬不易,而且這種觀念持續在中華民族流傳,比如具有代表的方孔園錢,天壇、地壇建築。
-
方位
古人認爲在位置上:天在上,地在下,天在南,地在北。所以在古籍中我們看到的方位標識圖如左下示意:
(上) (上) 南 北 (左) 東 中 西 (右) | (左) 西 中 東 (右) 北 南 (下) (下) 【古籍方位標識】 | 【今時方位標識】
“聖人南面而立”,所以古人大都是向“榜樣”(——聖人也)學習,面向南(太陽)而定方位,所以在今時看來會有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標識。南在方位是上、有尊崇的含義,代表“神秘而尊貴”、“至高無上”的天。所以古人建築,一般都是坐南朝北,這個思想可以在歷朝代的宮廷建築裡發現,而且大多都是方形、左右對稱的。所以“南面稱孤”、“南面稱王”、“北面稱臣”等詞語即有隱含人與人之間存在等級地位的尊、卑、高、下之含義。
順便插說一句,古人,尤其是古代讀書人(從現存文籍來看,也就讀書人留下了點東西,不讀書的,骨頭都難以留下——So,同學們,可見讀書的重要性!!!),表達自己的意願時都是比較含蓄的,比如“三讓稱帝”,明面上說的是,自己不想要,而實際上是心裡嗨的狠,卻不正大光明的要,而是畏畏縮縮的把“自己想要”變成“別人強給”,最後事情就變成:你看,我不要,他們非給,我實在是不得已而爲之。比如漢獻帝禪讓曹丕帝位。曹賊何其厚顏也!所以古文大多有很多“隱含”的意義,也叫“春秋筆法”,對褒、貶都比較含蓄,因爲“一言不慎”可能就真的“言出法隨”了(你給他講話,他給你講“法”,你一句話說的讓“尊、高”不開心了,那麼他立馬就給你講講什麼是“法”……)。所以,隱含之意,含蓄是含蓄了点,實則是文人保頭之法也!不過像我在這裡提到尊卑高下,立馬插播一下,顯然是不符合“春秋筆法”的,好在人类进步了点[/狗头]~~
今時方位標識思想是來自國際統一後的,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與中國古人的標識方式雖不一樣,但代表的實際方位含義是一樣的,沒有區別。理解上,可以說一個是面南而定方位,一個是面北。所以在古籍中,我們看圖的時候要注意這點區別。
星象
-
北斗 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或作摇光),七星總稱。
夜空中最亮的七顆星
斗身,或稱魁: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凡四星。
斗柄,或稱杓:玉衡、開陽、瑤光,凡三星。示意圖如下(左斗柄 -> 右斗身):
左 | 右 開陽 玉衡 * 天樞 * * * 天權 * * 天璇 瑤光 * 天璣
玉衡北斗第五星也,北斗一令,萬物隨時。

天權:文曲星
開陽:武曲星
古時,根據斗柄指向,可以知道四時所屬。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南指,夏;西指,秋;北指,冬。
周天度道
天自北至南而縱分之,謂之 度。天自東至西而橫截之,謂之 道。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左旋於地一晝一夜,其行一周而又過一度。
其二端謂之 南、北極。中州測候大約北極出三十六度,繞北極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謂之 上規。南極入地三十六度,繞南極徑七十二度,常隱不見,謂之 下規。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有奇,兩極之間橫分赤道謂之 中規。南、北極所以定子午之位,赤道所以定卯酉之位。
四時節氣
-
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平面。
-
赤道:地球自轉平面。
因為地球與太陽不再一個平面上,黃紙道直接存在夾角,故而每年有四季氣候、每日有晝夜長短之分。
-
四時:春、夏、秋、冬四時,今稱四季。
-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時春季指春分到夏至,農曆一月至三月,公曆 夏季指夏至到秋分,秋季指秋分到冬至,冬季指冬至到春分。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時無南、北半球之稱,但有南北方位之分。
春分:指太陽從地球南回歸線移動至與赤道相交的時間,公曆一般在每年 3月20日 前後。
夏至:指太陽從地球赤道移動至與北回歸線相交的時間,公曆一般在每年 6月21日 前後。
秋分:指太陽從地球北回歸線移動至與赤道相交的時間,公曆一般在每年 9月23日 前後。
冬至:指太陽從地球赤道移動至與南回歸線相交的時間,公曆一般在每年 12月22日 前後。
九九:一九從冬至開始算,凡九九八十一天。
數九歌:一九二九氷上走,三九四九不出手,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孟、仲、季:古時,孟表示次序是第一,有老大的意思;仲表示次序是第二,有老二的意思;季表示次序是第三,有老三的意思。
古文表示時間將每季三等分,前邊第一等分稱為孟、中間第二等分稱為仲、後邊第三等分稱為季。
如:
孟春指春季前 30天左右、包含兩個節氣的時間段;
仲春指春季中 30天左右、包含兩個節氣的時間段;
季春指春季后 30天左右、同樣也包含兩個節氣的時間段。
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同理。在表示人物兄弟排行次序時,用伯、仲、叔、季,分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輿地圖
-
九州:古時將天下分九州,爲冀、兗、青、豫、荊、徐、楊、梁、雍州。
九州亦有不同的說法,此處羅列為清時稱謂。
此圖為清順治年辛丑廣昌揭子宣所定輿地圖,每方五百里,當天二度。南起赤道二十三度有奇,漸向北行縱五千五百里,橫七千里,依古法分南北山河為兩戒。
圖中方位為今時所採上北下南標識,這主要是自清初康熙朝,有西洋人士來華,中西文化交流,帶來了好多測量、計時工具。使天文、地理之學更趨於精細。
水土
天、地、日、月、星辰
-
山、川、丘、陵、谷
山: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如,大山。
川:平原,平地;又有河流之意。如,平川;名山大川,川流不息。
丘:小土山,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土丘,丘壑,丘陵。
陵:大土山。
谷: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或指兩水之間。如,山谷、河谷。
-
江、河、湖、海、流
江:古文通常特指長江;又有大河統稱之意。如,江淮,江東,江左,江右,江南;江河,江山。
河:古文通常特指黃河;又有水道的統稱。如,黃河,河北,河南,河套;河道,河流。
湖:陸地上聚積的大水。如,湖泊,湖澤。
海:百川匯聚之處。如,海納百川,東海,南海,北海,渤海。
流:江、河的流水。如,河流,江流,谿流。
-
霧、靄、雲、雨
霧:接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漂浮空氣中的小水點。如,霧氣,迷霧。
雲:水氣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團在空中漂浮。如,行雲流水,雲蒸霞蔚。
靄:雲氣。如,雲靄。
雨:雲層中降落的水滴。如,雨水。
曆
辰:約合今時的兩小時。
晝:白天,日出至日落時段。
日:白天,古時有“一日”僅指白天時段,非今時所謂的一天二十四小時;然亦有“一日”所指白天和晚上這一個循環,即十二時辰,今二十四小時,讀文時應注意根據場景辨別。
夜:黑夜,日落至日出時段,古時表示一天,則稱“一日一夜”。
天:一天,一日一夜。
古時一天十二時辰,約合今時二十四小時,漏水下百刻。
漏水是用來記錄一天時辰的工具,刻度,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標準。
候:五日爲候。
氣:三候爲氣,約十五日。
時:六氣爲時,約九十日。
歲:四時爲歲,約三百六十日。一歲凡二十四氣,七十二候。
易
有關《易》的介紹,難以清晰的介紹完。因為這個東西他就和數學定理一樣,是人定而大家都約定遵守的,然後大家才能各自在約束下開始“遊戲”。
所以,此處的介紹也只是些微皮毛而已,有興趣的可以在 “參考” 章節提供的書籍進行更深入地了解。
在受過今時教育的一些人看來,提起“易”可能會立馬想到“迷信”、“不科學”等等比較偏“貶”的意識。而,如果我們拋棄現在所學的所有知識想一想,如果給你扔到幾萬年前的一個山頭上,你會如何生存?如何發展?是當王,還是稱霸?然後,再帶著這個問題,拋棄其他意識雜念,利用“識字的能力”去看《易》。如此做的話,嘗試了解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河圖、洛書、隂陽等可能會更好一些。
當然,我並非是說《易》都是“褒”的。說它是“褒”或是“貶”——這是有違易的思想的——“隂”、“陽”並非獨自存在,也即“孤隂不生,獨陽不長”。所謂褒貶、高下,請諸君自辨。
古籍中內容或多或少都有《易》相關的思想在裡邊,故而此處會羅列一些常見詞彙,閱讀時請大家留意。
(爲何會如此?本人猜想與孔子做《易傳》有關。自漢武帝始,獨尊儒術以來,凡是孔聖人所提倡的,自然會受時人爭相模仿。上之所好,下必從焉,其熱度應不亞於今時追星。然而,過程中爲了達到某種目的,怕是夾了好多非孔思想的私貨,孔子他老人家不得已而“背書”,具體真相如何,已不得知矣!這種行為,簡言之可謂:“炒粉”、“追粉”,最後再“割粉”,哈哈……)
-
無極:太極之本,太極之始本於無極。
-
太極:兩儀之本,太極生兩儀。
無極與太極這兩個概念很難具象化描述,如同我們考慮先有雞還是現有蛋。
古人哲學觀一般是“有生於無,無生於有”,也是一個難以言盡的東西。譬如《清靜經》開篇云:“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那麼這裡的“大道”——有點類似與無極、太極的概念了,老君他老人家難以描述什麼是真“道”,用舉例的方式讓人們自己去悟“道”。有生育天地的無形之道,運行日月的無情之道,長養萬物的無名之道,這些都強名曰“道”。
再結合《道德經》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所有事物都是從未命名開始,到最後有了“名”,只不過是個稱呼,代指其物本身而已,但這稱呼在人類間相傳,便有了統一的認識,即可將所命之“名”化為其物。這“無、有”都是不明來源,但有廣泛真實的象或事物存在的代指。
所以《清靜經》後文又云:“既入眞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爲化眾生,名爲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聯繫這些來看,雖然說你得到“道”了,而實際上你什麼都沒得到。“得”與“不得”,“無”與“有”從一開始,在哲學角度便是伴隨共生、互相貫通的。又從經文所發問:“天地”是從哪兒來的?誰生育的?日月是什麼力量在使其運行的?宇宙萬物又是什麼東西促其長養的?人又是從哪裡來的?……
那麼這些根源性的問題都會歸結為一種難以言述的神秘的事物或力量,道家稱其為“道”。故無極、太極即是對一種未知,並難以言盡其根本的事物的統稱,如道家之所謂“道”也。
《清靜經》、《道德經》都是道家經典,後續有時間會單開篇章表明,此處不再展開描述。
最後插播一下太白詩:“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
兩儀:隂儀、陽儀。
-
四象:太(老)陽、少陽、太(老)隂、少隂。
-
八卦:乾、坤、震、艮、離、坎、兌、巽。
八卦卦象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先天八卦,據傳爲伏羲所創,故而有稱伏羲八卦,或稱伏羲先天八卦。
後天八卦,據傳爲周文王在先天八卦基礎上,根據實用(如何實用?請諸君自行研究,此處不展開描述)改變卦象位置,故而又稱文王八卦,或文王後天八卦。歷代流傳多為後天八卦,且多被用來占卜吉凶。
-
六十四卦:八卦相疊,演義而來,凡八八六十四卦。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爲六十四卦。
——《史記·周本紀》 -
河圖、洛書
繫辭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圖之數也。
洛書蓋取龜象,故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
——《周易本義》 宋 朱熹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尚書大傳·五行傳》天一生壬水,地六生癸水;天三生甲木,地八生乙木;天七生丙火,地二生丁火;天九生庚金,地四生辛金;天五生戊土,地十生己土。
——《三才圖會·時令·河圖生十天干圖》子、午、卯、酉得天陽之數而居四正;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得地隂之數而居四隅。陽數奇,故各主其一;隂數偶,故各主其二。且辰、戌、丑、未爲土,無定位,寄居四隅。
——《三才圖會·時令·洛書生十二地支圖》一、三、五、七、九,是單數,即奇數,屬陽,為“生”數,河圖中中空的虛點;二、四、六、八、十,是雙數,即偶數,屬隂,為“成”數,河圖中實心的實點。
洛書從數和位置上看,分佈如下:
四 九 二 三 五 七 八 一 六
洛書之數和今時九宮格遊戲類似。
醫
中醫所謂臟、腑是對人身整體按所住功能模塊區分的子系統,各臟、腑即是一個系統模塊,非今時西醫或生物學所謂單獨的器官。
中醫主要是整體全局化下的局部模塊;而西醫比較精細,各模塊劃分比較清晰。

-
五臟:肝、心、脾、肺、腎。
五臟,臟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
—— 《鍼灸大成》 -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六腑,腑者,府也。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受五臟濁氣,名傳化之府。
⋯⋯
五臟藏精而不瀉,故滿而不實。六腑輸瀉而不藏,故實而不滿。如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實而不滿。
—— 《鍼灸大成》 -
二隂:指人下半身前、後二隂,前隂為尿道(古書比較文雅,或稱水道),後隂為肛門(或稱穀道)。
-
九竅:人體九個竅孔,眼、耳、鼻之左右兩竅,凡六;加口,一;加前、後二隂;共計九竅。
-
五竅:五臟所開之竅,心主
-
三焦:將人身以胸橫膈、肚臍為界分爲三焦,上、中、下焦,合稱三焦。
- 上焦:肺、心系統,在脖頸以下,胸膈以上;
- 中焦:肝、膽、胃、脾系統,胸膈以下,肚臍以上;
- 下焦:腎、膀胱、小腸、大腸系統,肚臍以下,二隂以上。
-
五官:五官者,五臟之閱也。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脣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曰:願聞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脣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
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脹;肝病者,眥青;脾病者,脣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 《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 -
五神藏:五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而此成形矣。
-
十二經脈:手、足各三隂三阳。
- 手三陽: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 手三隂:手太隂肺經、手少隂心經、手厥隂心包絡經。
- 足三陽: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
- 足三隂:足太隂脾經、足少隂腎經、足厥隂肝經。
手三隂從胷走手,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隂從足走腹。
-
十二經納天干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 -
十二經納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 -
奇經八脈: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陽維脈、隂維脈、陽蹻脈、隂蹻脈總稱。
凡此八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
—— 難經 第二十七難奇經者,無表裏配合之經也。 維,持也。蹻,捷也。疾衝,直通也。督,都也,為陽脈之都綱。任,妊也,為生養之本。帶,束也。
—— 圖註八十一難經辨眞卷之二·二十七難 四明 張世賢 註從以上的摘文來看,所謂奇經八脈是除了十二經脈之外不同性質經脈的總稱。不同點:十二經脈有六陽、六隂,各分表裏、互相對應、結對出現,是偶數;而奇經無表、裏之說,不拘制與經,無表裏成偶、單獨出現、為單數,是稱 奇(按今法應讀做 jī)經,總計數八,故稱 奇經八脈(今時多讀作,qí jīng bā maì)。
(好奇心:既然已經有 “十二經脈” 了,那這八脈,稱 “八經脈” 似乎不好分辨,那為何不呼“奇八經脈”?jī/qí bā jīng maì ——讀音似乎不雅/拗口,So,呼作 “奇經八脈”?嗖嘎,嗖得斯內 ~)。
-
五色:青、赤、黃、白、黑。
-
五味:酸、苦、甘、辛、鹹。
-
五運:五行配人身五臟。肝謂木運,心謂火運,脾謂土運,肺謂金運,腎謂水運。
-
六氣:風、寒、暑(一作热,君火)、濕、燥、火(相火),或有結合三隂三陽之稱,謂:厥隂風木、太陽寒水、少隂君火、太隂濕土、陽明燥金、少陽相火。
五運六氣乃是中醫“天人合一”思想引出的概念。所謂“法於隂陽”者即效法於天地自然與其合而為一,天、地和,則人處其中,自然“安”矣。天、地、人合則“一”,萬物和諧相處,在天有運、氣之說,在人亦應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主要看看《黃帝內經·隂陽應象大論》、《黃帝內經·隂陽離合論》、《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這幾篇論中有所提及,此處不展開描述。
-
八風:從八個方位來源的風的總稱,即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之風。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筋紐,内舎於肝。
風從東南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肌,内舎於胃。
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脉,内舎於心。
風從西南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肉,内舎於脾。
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外在於皮,内舎於肺。
風從西北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外在於手太陽之脉,内舎於小腸。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外在於骨,内舎於腎。
風從東北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外在於掖脇,内舍於大腸。
—— 《黃帝內經》
三教
-
三教:道、儒、釋(佛)教。
道、儒为华夏本土教,佛教为源自印度的外传教。
道教修仙,抱元守一;儒教修聖,惟精惟一;釋教修佛,萬法歸一。道德經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
三才:道家,天、地、人。
-
三清:道家,三位天尊,玉清、上清、太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
三境:道家,三位天尊所處胜境,玉清聖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
玉清聖境無量度人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無量度人靈寶天尊,太清仙境無量度人道德天尊。
-
三清天:道家,三清所處天界。玉清清微天、上清禹餘天、太清太赤天。
清微天天寶君,禹餘天靈寶君,太赤天神寶君,上界天醫神王,中界天醫神王,下界天醫神王,
-
三官:道家,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大帝主賜福,地官大帝主赦罪,水官大帝主解厄。故有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之簡稱。
-
三尸:道家,上、中、下尸。或稱三蟲,三彭,三尸神,三毒。
上尸名彭踞,或名青姑,在頭上,伐人眼,管人上焦,住玉枕關;
中尸名彭躓,或名白姑,在心腹,伐人五臟,管人中焦,住夾脊關;
下尸名彭蹻,或名血姑,在胃足,伐人胃命,管人下焦,住尾閭關。
-
九蟲:道家,伏蟲、龍蟲(疑又作回蟲,或蚘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膈(或作鬲)蟲、赤蟲、蜣蟲。
九蟲住三關九竅,上、中、下尸各三蟲。 伏蟲,住玉枕竅;龍蟲,住天柱竅;白蟲,住陶道竅; 肉蟲,住神道竅;肺蟲,住命門竅;赤蟲,住夾脊竅; 膈蟲,住玄樞竅(疑作懸樞竅,人背懸樞穴所在);胃蟲,住龍虎竅;蜣蟲,住尾閭竅。
—— 《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解》,同誠信藏板,光緒丙申年孟秋重刊。竅與穴的區別:
-
竅
中醫之竅,一般指孔洞部位,有實際的物質存在。如七竅,口竅,耳竅。
修行者所謂之竅,多指習練真氣匯集之處,重在意念,是虛的。
-
穴
中醫之穴,一般指經絡交會處特殊點位,可以針灸之處。
修行者所謂穴,與中醫之所謂的穴相同。
穴位自上至下:玉枕、天柱、陶道、神道、脊中、懸樞、命門、尾閭(別稱長強),參考伏人周身總穴圖。
龍虎竅:按北京白雲觀藏板修眞圖所註,“⋯⋯心上有骨名為鳩尾,心下有穴名為絳宮,乃龍虎交會之處⋯⋯”、“肝神形如青龍⋯⋯”、“肺神形如白虎⋯⋯”,猜測龍虎竅應指絳宮——胸中膻中穴周圍,中丹田也。
-
-
六慾(賊):道家,眼、耳、鼻、舌、心、身。或稱六賊。
-
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慾。
七情牽心之傷:喜多傷心,怒多傷肝,哀多傷肺,慾多傷脾,愛多傷神,懼多傷膽,惡多傷情。
-
三毒:佛家,貪、嗔、癡。或稱三垢,三火。
-
五蘊:佛家,色、受、想、行、識。
-
六根:佛家,眼、耳、鼻、舌、身、意。
-
六塵:佛家,色、聲、香、味、觸、法。
六根爲本,六塵為本之用。如眼所見形色,耳所聞聲音,舌所感五味,鼻所得五臭,身所觸萬物,意所生萬法。
-
十損:行、立、坐、臥、聽、看、言、食飽、思、淫損。
外十損:久行損筋,久立損骨,久坐損血,久睡損脈,久聽損精,久看損神,久言損氣,食飽損心,久思損脾,久淫損命。
參考書籍
- 《乾象通鑑後編》 清 楊振藩 匯撰
- 《月令輯要》 清 李光地 撰,李光地是個牛人,可謂“文武全才”,清初西洋人來華交流,所以此書結合中西闡述月令並作對比、輯其要略,可謂:承前賢之源流,啟後世以淵博
- 《三才圖會》 明 王圻、王思義 撰集,天文、時令部分可與《月令輯要》參照理解,書中所載,或有矛盾,但對理解明清以前的古籍比較有幫助
- 《周易本義》 宋 朱熹 撰,“程朱理學” 為宋代名噪一時,此書即為朱老夫子訓詁《周易》
- 《道德經》 傳爲春秋時老子所撰,道教經典著作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據傳爲三國葛玄所撰,道教經典著作
- 《黃帝內經》 原書佚,作者不詳,今時流傳本爲南朝全元起、唐王冰整理並經後世添油加醋而來,文中所述,多篇之間意義或有衝突,需仔細辨別
- 《鍼灸大成》 明 楊繼洲 撰
- 《難經》 據傳為戰國時盧國秦越人所撰
- 《傷寒論》 東漢 張仲景 撰,據傳為東漢張機,字仲景,所作《傷寒雜病論》。至宋時,太醫林億、高保衡等整理,分為《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並刊行,今時所傳,多為此版,可稱作 “宋刻本傷寒論”,又以金代成無己註解為佳妙,詳細可參閱《仲景全書》
- 《金匱》 東漢 張仲景
- 《景岳全書》 清 張景岳 撰,此書亦是巨著,傾作者畢生經歷,集往聖絕學並作。書分六十四卷,設二十四字號。景岳另有《類經》一書,亦是巨著,值得一讀